日前,重庆马路社梳理了云南、贵州以及湖北“十四五”期间,如何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详见;“十四五”,云南、贵州如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今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湖南。不久前湖南“十四五”规划对外公布,里面涉及到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内容比较丰富。
从地图上看,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且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因此,湖南加强与成渝地区的联系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畅通“双循环”主动脉;二是促进成渝地区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流合作;三是有利于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中东部地区的能力。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
一、成渝地区和湖南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大家或许注意到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长江上游和中游联系得不够紧密。纵然,有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作为支撑,两大经济区域交流合作的机会也不算多。那么这是不是说明上游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中游城市群缺乏合作基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产业方面。比如,作为机械装备制造强省,湖南“十四五”规划就提出,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三大产业,努力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而湖南上述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对于重庆来说,却是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传统产业。根据重庆“十四五”规划,重庆将重点发展跨坐式单轨、As型地铁、双流制车等轨道交通车辆产业,加快航空航天等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集聚,完善工程机械等产业体系。而“十四五”时期,湖南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生物轻纺、智能装备等产业,要么是重庆的优势产业,要么是重庆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个意义上,重庆与湖南这两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携手,有利于增强双方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靠性。
其次,科教方面。近年来,重庆通过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使得重庆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庆为了补齐科教领域的短板,于2017年11月启动了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我们梳理后发现,来自湖北湖南的院校,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也跟重庆市政府签署了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并将其重庆研究院落户在两江协同创新区。
除此之外,成渝地区与中游城市群还在通道物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毗邻地区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比如,湖南“十四五”规划提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南岸高铁,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进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等方面深入合作,加强联接上游区域经济中心。
既然成渝地区跟中游城市群有如此良好的合作基础,那么造成两大城市群交往不密切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一是上游和中游城市群经济重心存在不小的距离。表面上看,成渝地区与中游城市群很近。比如,中游城市群最西边城市之一的宜昌距离属于成渝地区范畴的开州只有300多公里,跟重庆中心城区到贵阳的距离差不多,而近年来渝黔区域合作日益紧密。不过,由于成渝地区的经济重心是在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都市圈,而中游城市群的经济重心是在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及江西昌九都市圈,这就使得成渝地区与中游城市群经济重心的空间距离比大家想象的更大。
二是成渝地区与中游交通瓶颈还没有打破。一般来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这些年来,受益于西部大开发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其它省区交通便利性不断提高,初步构建起立体交通网络。而反观成渝地区与中游城市群,两大片区的交通瓶颈还没有打破。
如果说武汉都市圈与成渝地区还有长江黄金水道、渝利铁路等连接的话,那么长株潭与成渝地区除了高速公路外,就只有普通铁路对接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地的人员往来、信息交流、经济交融等。尽管2019年12月26日,黔江经张家界至常德的黔张常铁路实现了运营,去年1月该铁路开行首趟动车。不过,由于重庆中心城区至黔江的渝湘高铁还在施工中,因此,当前黔张常铁路的开通运营并不能有效缩短重庆中心城区到长株潭的时空距离。
二、两地合作迎来新机遇
不过,当前中游城市群尤其是湖南,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接,迎来了重要历史机遇。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十八大以来,中国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先后推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4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随着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时强调,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被不少当地媒体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积极信号。
笔者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想肩负起国家战略的重任,除了加快促进武汉、长沙、南昌三大核心城市形成高效协同格局外,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三角的战略对接,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也是核心要义。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湖北、湖南“十四五”规划会多处提到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二是成渝地区和中游城市群交通瓶颈正在打破。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到的长三角—成渝主轴、粤港澳—成渝主轴、夏蓉通道将成渝地区与中游城市群有机地衔接起来,极大地提升了两大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的水平。
这其中,重庆与湖南之间的联系通道有两条:一条为粤港澳—成渝主轴路径2,即广州经永州、怀化至重庆。这条路径也就是我们去年以来经常提到的广清重高铁。我们知道,广清重高铁与粤港澳—成渝主轴另一条路径,即成贵广高铁相比,设计标准更高,在两者距离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望成为成渝地区南下粤港澳的首选。还有一条为夏蓉通道,即成都经重庆、黔江、长沙、赣州至厦门,也就是“八纵八横”之渝厦通道、成渝高铁(成渝中线高铁)。而湖南审时度势,围绕着上述两条通道(路径),在其“十四五”规划里提到,以打通通道、集聚优势为目标,建设东接海上丝绸之路、西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新高铁经济带。
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还把夏蓉通道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常德,确立为湘西北连接长株潭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常德这个定位就像宜昌之于湖北。
三是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契机。今年2月5日,“湖南怀化—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成功首发,这意味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首次延伸至中南地区,也拉开了湖南省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序幕。湖南“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怀化、邵阳、永州经广西、海南至东盟向海经济走廊,合作共建陆海新通道。而我们知道,重庆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被赋予发挥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的职责。在这个意义上,湖南依托怀化共建陆海新通道,将为加强与成渝地区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注脚。
应该来说,怀化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并不意外,2019年8月公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有一条主通道即东通道,就是从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我们注意到,与贵阳、泸州等陆海新通道其它节点城市相比,怀化的优势也不少。怀化的最大优势在于,西部地区的货物在此集结后,一路可达北部湾,一路南下可至粤港澳大湾区,另一路还可直达长三角地区,反之也亦然。为了放大怀化这种优势,湖南“十四五”规划赋予了怀化“加快建设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门户城市”新使命、新定位。
由于东通道是中东部地区,通过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与东盟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最便捷的一条国际贸易大通道。这意味着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持续升温,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中东部地区将借助这条主通道,强化与东盟的联系。为此,湖南一方面表示,利用焦柳铁路、包茂高速等,推动张吉怀高铁“北上南下”形成系统能力,从而为华中、华北等地区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撑。另一方面还将在怀化设立国际(东盟)物流产业园区等开放平台。这样一来,与怀化同处武陵山的渝东南地区,就有机会依托该园区,推动两地的产业实现协同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本文由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原创